您当前所在位置:

夯实担当之根 ----感悟书香境界与勤廉修为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6日   作者:

  【编者按】2012年11月2日,为持续开展廉政勤政宣讲活动,东营中院举办法院文化与廉政建设报告会,中共东营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陈立福应邀为中院干警作了重要报告。 陈立福副书记的报告,系统阐释了书香境界与勤廉修为关系,指出了将责任担当由躬身自省升华为生命自觉,内化为境界追求、外化为形象口碑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深入回答了担当之根在哪里,担当者的精神底蕴在哪里等现实思想认识问题,深刻解读了“担当成就伟业”这个东营建设发展的重大命题。对实施黄蓝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伟大实践推向新阶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对推动“效能提升工程”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对东营中院“书香法院”建设、“绿色机关”建设和“审判执行质效提升”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鼓足了干劲。既是一次传播“书香”的文化传统讲座,也是一场传授廉洁从政之道的廉政教育报告,更是一堂启发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的理论党课。

  实施黄蓝战略,建设文明生态典范城市的伟大实践,已将东营推向了新的阶段。人人奋起担当,担当成就伟业,已成为全市上下的精神共鸣。我们还需要一份共鸣:这就是从内心深处明确担当之根在哪里,担当者的精神底蕴在哪里,担当才成为生命自觉。

  我认为, 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寻根,传统中最具责任感的群体就是书香之士了。他们通过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化、自我人格的完美体验、致君行道的政治抱负实现,形成书香型担当,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面旗帜,传承和宣扬着社会责任感,一代又一代。我们感悟书香境界、情怀与修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塑造溢满书香的精神世界,塑造书香型人格,从而建设书香型机关、书香型社会。

  一、书香型的价值追求——人生因担当而精彩

  书香型担当在于书香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古人为防蠹虫防咬蛀在书中放置香草,给书留下了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就把读书人脱尘出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把喜爱读书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把倡导读书的机关称为“书香机关”。书香气既不同于书生气,更不同于流氓痞气、军阀霸气。它蕴含着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骨气,求真论理、遵规守矩的真气。我们需要继承这一传统,自觉成为浑身散发书香气的学习型干部,让我们的机关成为弥漫书香气的知识型机关,使我们的事业成为充满书香气的创新型事业。

  1、人生需要一个支点

  从人生哲学来看,人生需要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坐标、一个理由,也就是要拥有一个人支点,否则只能是跟着感觉走。其实,凡事都需要一个理由,事事都能有理由叫有思想,有系统化的理由能形成理论。如夫妻之道,是爱、情、义的凝结;工作之道,是燃烧激情、追求卓越、成就幸福的精神体验;生活之道,是心怀感恩、阳光心态、善于留白的智慧。人生就像漂泊于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这份梦想和坐标,就像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就能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与迷茫,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坚定。

  书香人把支点放在了责任担当。传统的文化体系是一种进取和乐生的哲学。人生其实简单到只有两件事:谋生与乐生,有谋生的本事才不会成为社会的负累,怀乐生的心态才会主动担起社会的责任。《周易﹒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一开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以乐乎”,这种乐生的道德教化突出的一点就是提倡中庸、追求和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之为德也”。致中和是以德治国的社会理想,即政和、和气、和天地、和四时的概念。这种乐生的道德教化最终引向了社会责任,所谓“治国平天下。”这种理想的集中表现就是执政者靠自己的修养、靠自己示范天下的模范作用而得到万民拥护。如此,执政者自身也就拥有了内心和谐,这就是书香人的支点。

  党员干部的担当境界正是享受生命的支点。人的一生中有四项任务需要达成,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这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人生的觉悟就是知道“吾心”何在,懂得责任所在。书香人的心既重情更论理,这就是人们所尊崇的懂情理、明事理、守孝理、遵法理、讲天理,对于党员干部必然是“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必然是奉献自我,造福百姓,让人民满意。集中于一句话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应该是我们享受生命的支点。有了这样的自觉就是自省的责任。

  2、最是书香能致远

  以文载道,文章教化是我们的一个文化传统。书香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读书,不仅可与孔孟谈礼,同老庄论道,与韩非议法,同孙武讲兵,也可与王羲之颜鲁公赏字,与齐白石徐悲鸿品画……

  读书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价值追求。自古有所作为的人大都是文化巨人、饱学之士,学贯古今、学富五车。亲近书香、阅读书籍,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进而改变人生的终点。因为读书不仅是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人格修养的完善。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回首历史的长河,触摸时代的脉搏,守住人生内心底线,坚定人生的价值追求,从而使人生多一些更高的支点,生命力多一些硬度。哲人说,“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种好心灵的庄稼,就要重视心灵的滋养。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读书学习是对心灵最好的滋养,是积累心灵财富的最佳途径。我们经常说人生的境界,格局大致有三种,一是柴米油盐的俗事型;二是急功近利的事业型;三是超越功利的诗意审美型。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时代精神激励我们创造诗意的人生。中国文人常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认为这应当是书香人生的价值追求。

  与经典相伴,幸福一生。中国流传着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出师表》使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满江红》让我们感到了岳飞的爱国壮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是一篇千古绝唱。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能干事又传道的人只有两个:范仲淹和曾国藩。范仲淹将那个时代的政治总结和一生的实践经验浓缩为368个字,用这篇美文诠释了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的难题,即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做官、做文章,如何立功、立德、立言,为我们平添了一份文化遗产。做文章达到了“三境之美”——形境之美让人如临其境,情境之美叫人留恋回味,理境之美启人思考哲理,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做人讲出了一个基本道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已,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要有信仰、有追求、有操守,形成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做官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标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无私奉献、公而忘私、先忧后乐,它道出了为人臣的本质理性的大美,是超时代的道德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当这一些精神财富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必将沁润思考的智慧、触摸人性的境界、焕发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所在。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如何,主要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在于精神与心灵的丰盈与否。诵读经典,就是文化存款,是一笔终生性的资本,积累越多幸福指数就越高。经典诵读促使你内在和谐,精神高贵,充满自信,发展自身,由三十而立而实现生命的不断飞跃。

  3、养就独立的人格精神

  外王和内圣构就了书香人的人格精神。《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坚定了书香人的人生价值,完善了他们的独立人格精神。有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有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他们立身处世的气节;有修为,一个个“文死谏,武死战”展现了他们忧国不惜命的境界;有作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显示了他们治国安邦的魅力。

  党员干部要独具人格魅力。文化的传承推动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创造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条轨道上前进。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历史将记住那些功高名就的人,更忘不了那些以精神昭示后人的人。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把这种人格品质概括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它启迪着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怎样做人,怎样从政治的高度做个党员,怎样成为民族的脊梁。大无大有的周恩来总理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以六个“大无”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以人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大德、大爱,将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信揉成了一种新的美德,成为共产党人的典范。真正读透无字书,取得并践行富有精神感召力、道德感染力、实践创造力的真经,正是书香型干部人格魅力之所在。

  4、自觉履行时代责任

  多读书,读好书。“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讲做人要重形象,用权要讲原则,从政要有品格,党员干部姓党,必须读好党的书,立好为民志,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时刻保持党员的政治本色。

  多干事,干好事。党员干部作为我们事业的骨干,必须以坚强的党性原则、高尚的人格力量、扎实的苦干精神、一流的工作业绩切实履行时代责任。要牢记温总理的号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坚持“抬头做人”的品格,以正大为先,以善意为怀,以谦谦为基,以光明行事,做到抬头见大、抬头仰高、抬头望远、抬头守正;要坚守“低头做事”的做派,扎扎实实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躬身实践,做到用脑做事、低调做事、专心做事、调研做事。要像郑培民那样信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诺言,坚守执政为民的从政准则,以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诠释党的根本宗旨。要践行姜书记担当成就伟业的要求,作勇于担当的先锋,常怀担当之心,恪守担当之责,坚定担当之志,把担责之心、担责之能、履责之行统一于黄蓝战略的伟大实践中。

  二、书香型的工作境界-----享受事业担当的幸福

  怎样对待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工作,工作的精神境界是什么,书香人给了我们启迪。对待工作有三重境界:从业、敬业、乐业。飘满书香气的工作应当是在奉献自我、成就伟业、造福百姓中享受幸福,这正是书香人生的落脚点。

  1、把工作当作信仰

  工作是人的天职,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崇尚的一种精神,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

  工作是生活的价值。自古修身齐家最终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知行合一、有所作为”才是十年寒窗的落脚点,这是一种信仰,一种历史使命感。我们秉承这种理念,才会真正认识到工作是什么,工作为什么,工作干什么。当一个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他的生命价值就呈现出最大化的状态。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工作还有另一个功效,就是克制欲望、磨炼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人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锤炼,境界得到升华。埋头于本职工作,加倍努力,就意味着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今天、每一个瞬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工作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我们要把从事的工作作为人生的一种使命、一种热爱、一种享受,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使生活过的更加充实,人格变得更加完美,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以干一番事业的乐业境界体味创业的幸福与快乐。

  工作是人生的舞台。所从事的工作是个人实现自我、成就事业的重要舞台,要敬畏你的工作,敬重自己的职业。敬业的态度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忠实而专心,凡做一件事,必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聚精会神的完成工作,一点不旁骛。要敬畏责任,提醒自己不要让事业耽误在自己手里;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时不感到虚度无为;要敬畏组织,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组织的要求和事业的发展之中。

  工作是幸福的秘诀。勤政为民,自古是为官的箴言,更是殚精竭虑工作的幸福之源。郑板桥念念不忘老百姓的冷暖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至今让人称道;郑培民始终把“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其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精神风貌。作为党员干部的勤政必然源于真诚的爱民、为民。我们的扎扎实实的工作,说到底是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一切为了群众, 想想他们的疾苦,想想他们的期盼,就会感到有做不完的事情,使不完的劲,一切工作和决策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常干常新。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对各项工作措施考虑的越周密细致,到困难的地方去,急群众之所急,就成为自觉地选择,就会在为民办好实事、解忧济困中体味无限的幸福。

  2、享受工作幸福

  要敢于担当,带着责任工作,把握幸福的立足点。责任重如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敢于担当责任。带着责任,就是带着动力,带着压力,就是要时刻不忘权力在手,重担在肩;就是像周总理那样“带着歉意去工作”,牢记办不好群众关心期盼的事,就废寝难安,如坐针毡,深感辜负了他们;就是带着勇气和锐气,有干大事的魄力和情怀,有一股子探索的闯劲和锐气,盯牢就做,认准就干,即便有千难万险,也会勇往直前、奋力开拓。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重、招人欣赏、让人放心。

  要感恩心态,带着感激工作,把握幸福的平衡点。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古今中外,知恩报恩的思想世代流传,深入人心。心怀感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要常怀感恩之心,自觉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少一分挑剔、多一份欣赏,以一颗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他人的心去工作。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只要你用感恩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能给你真心帮助,使你增添精神支撑。

  要激情创业,带着真情工作,把握幸福的制高点。一个视事业为最大追求的人,必然对事业充满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群众充满感情。现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困难面前拥有激情就会激发潜在智慧。“豆子大王”的激情,使他拥有了卖豆子、卖豆瓣、卖豆腐、卖豆芽、卖豆苗、卖盆栽叫豆蔻年华的智慧。激情是工作的动力,可以使我们释放出内在的巨大能量,发展出一种坚定的执著,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和冲动,创造出不凡的业绩。激情是事业的灵魂,能感染周围的战友和同事,形成激情奋进的群体,营造群情激昂的干事氛围,形成同心同德、竞相创业的一直追求。置身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从人生的角度看,不仅仅是幸运,而是一种幸福了。

  要享受奉献,带着快乐工作,把握幸福的永恒点。勇敢地挑起工作的重任,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提升,也是让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快捷途径。我们因奉献而增智,因奉献而拥有,因奉献而成功,因奉献而自豪,因奉献而幸福。

  奉献并快乐着,这又是一种境界。工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从工作中只能得到厌倦、紧张和失望,人的一生将多么痛苦。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很大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财富。但绝不可以享受不到工作快乐。免除平凡工作中的劳碌与辛苦唯一的秘诀就是让自己拥有舒畅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对工作真诚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对加班加点无怨无悔;对挑战自我乐此不疲。

  奉献工作是高度的自觉,争创一流的习惯。执行力的三种境界使我们明白,要在“做正确的事情”基础上“把事情做正确”,并力求把“事情做圆满”。奉献工作者绝对不会用平庸的表现自满,总是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则:做就做的更好,否则就不出手。年年不重复自己,事事有别于他人,全力追求完美。这正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把任何事情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让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都贴上卓越的标签。每一件工作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打上个人的魅力,让人们知道每一件工作都是完美的杰作,这叫对自己较真。如果养成了做事善始善终,凡事都是自我要务求完美的习惯,必然会感到无穷的满足。

  奉献工作往往是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更多的是“多一盎司定律”。坦普尔顿指出:人们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所做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一盎司”,所取得的成就却经常有天壤之别。其实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加一盎司”,只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点就会获得超常的成果。如此你就拥有了一流的意识、优秀的习惯、工作的精品、干事创业的口碑。

  3、践行实干有位

  实干有位,必然是把小事办实,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对于大部分人关键在于抓好工作落实。抓落实是一种责任、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政治品格。从政治品格的高度看落实,就会从内心深处明确落实之忧与不落实之患。因为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如何,不仅要看我们说什么,更要看我们做什么,看我们做到了什么。

  抓落实就是“跟得上、贴得紧、抓得实、马上办”。思想上“跟得上”,就是要时刻关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握好岗位工作在促进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中的位置,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工作上“贴得紧”,就是要把各项工作寓于市委市政府重要政策措施之中,积极探索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措施上“抓得实”,就是对每一件工作都要有一股韧劲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保证工作抓一项成一项,干一件成一件。作风上“马上办”,就是雷厉风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要事快办、难事设法办,保证政令畅通,执行到位。

  抓落实要有“想抓的意识、会抓的本领和真抓的作风”。抓落实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想抓”的意识,内心“想抓”,就解决了“抓不抓落实”的思想问题,还要解决“怎样抓落实”这个方法问题,即必须具有“会抓”的本领、“真抓”的作风。要突出重点抓落实、亲历亲为抓落实、协调配合抓落实、精于细节抓落实、开拓创新抓落实、督促检查抓落实。

  抓好落实“来源于境界、取决于心态、重在于思路、体现于实效”。抓落实既要有干事业的境界,更要重视综合成效。要在政策领悟和实践结合上下功夫,做到普遍精神具体化、抽象理论实践化、一般贯彻典型化、美好愿景现实化。要在协调沟通上下功夫。善于打造多元的执行沟通平台,广泛吸纳各方面的真知良言,形成工作合力;要在过程控制上下功夫。善于疏通落实过程中的中梗阻,抓住重点性问题、突出性问题、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更好地完善落实执行的各个环节,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大事、难事。

  三、书香型的廉政修为——在忧患担当中克己自省

  培育忧患人生是传统文化的一份特质,《周易》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白天精神抖擞,晚间忧虑警思。“贪污”两字也很有讲究,“今贝”为“贪”, “污”了自己,总有一天要吃“亏”。克己自省,“日当三省吾身”,更是一份传统美德。

  “道”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很神圣的字眼。为政之要,贵在廉洁。自古以来,为官从政之道首写一个“廉”字,这是为政之本和必备品德。在这一点上,泾渭分明,廉则清,不廉则贪。反腐倡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的争夺,迫切需要有一种廉洁文化来激浊扬清,有一种廉洁生活方式来敦风化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让廉洁成为一种潮流、一种风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从政必廉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必备修养,自我追求和内心秉持。党员干部的廉政之道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为官之道,是抑制贪婪之心、拒绝不义之财的之道,是遵纪守法、恪守准则、以法用权之道,是自重、自省、自律、自励之道。

  1、把廉洁作为第一政治责任

  “廉洁”是上等境界。明代理学家薛瑄在《从政录》中提出了清廉者的三种境界: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威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重实利的“不敢取者”,最为著名的代表应是春秋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他拒鱼的故事家喻户晓,理由很简单:害怕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会食鱼。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守井之道,同理所在。重名节的“不苟取者”,突出代表便是唐代江苏都府张伯行,他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抚的美誉。吴隐之面对“贪泉”抱定“终当不易心”的操守,使他成为东晋有名的清官。重义理的“不妄取者”。超越了功利境界,把“居官以清”作为为政者分内之事,以发自内心的自觉坚守清廉。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便道出了这种道德境界的心声。

  我们党的干部无疑有更高的境界,要有忧党、忧国、忧社会主义的意识,从生死存亡的的高度,写好一个“廉”字,决不能把标准定在不违法违纪上。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就会在思想深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形成崇尚廉洁、鄙视贪腐的自觉意识,廉洁从政成为高度的自觉行为,很多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邓小平同志那段话:谁叫你是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存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廉政是第一责任。清正廉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一项政治责任。必须明确,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群众是责任;护一方稳定,保一方平安是责任;建一方文明,倡一方廉洁同样是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把责任担在肩上,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责任”二字千钧重,要管好自己,做廉洁自律的表率,管好家人,做到“约法三章”,树立廉洁文明家风,管好队伍,做到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管好一方,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清廉是第一形象。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他如何对待名利、地位,对待权字的公与私。首要问题是正确对待“私”字。在“私”字问题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个普通人的私心顶多是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自己的孤立。一个有权的人有了私字,就会权私混杂,就会利用权力把公利和他人之利变为一己之利。自古因私害国和无私奉献都是为官者政治上和道德品质上的基本分野。一个人当了领导干部,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就不能存有私心杂念,就要坚持做到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关键问题是正确用好“权”字,做到权为民用。权力可以是事业成功的阶梯,也可以是滑向罪恶深渊的山脊。以权力造福人民,是社会之幸,也是人生之幸;以权力谋私敛财,是权力的蜕变,也是人生的悲剧。核心的是如何对待“利”子。古人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不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中国历史上,凡品德高尚的从政者,都以谋大众之利、谋长远之利为己任。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实践党的宗旨。图名,要象孔繁森那样:“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谋利,要谋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只有如此,才会有群众的拥戴和称颂。重要的问题是要坚持一个“公”字。公生明,廉生威。党员干部要心地纯洁,公正无私,才能做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2、将廉洁作为从政的坐标

  权力是把“双刃剑”。可以使人高尚,以权干事,用权扬名;也可以使人堕落,以权谋私,用权败身。触摸到权力的人,要戒慎戒恐的工作,殚精竭虑的加强修养,以廉洁从政把好自己的人生航标,这正是对自己的政治生命高度负责。事实上,让生命平安,让心灵怡然,让人生之旅充满阳光、充满快乐,不仅是你我孜孜不懈的追求,更是幸福的真义所在。洁身自好,坦荡无私,身上安然,心中泰然,生命即可常葆生机与活力;而贪浊秽污,即使侥幸逃脱失去自由的煎熬,也惶惶不可终日,在忧惧不安中苟度时日,纵有金山银山,又有何幸福可言?

  握权有“风险”。做官柄政如登泰山之巅,上有无限风光,下临万丈深渊,风光虽好,危险亦大。这里的关键是要高度警惕清代学者赵翼总结历代贿赂的“贿随权集”的挑战。身在官位各种腐蚀的力量、诱惑的力量,不可低估,作为党员干部行政用权,各种腐败的“暗箭”不时射来,既有“迷魂阵”,也有“地雷阵”,既有“无底洞”,也有“万丈深渊”,时时面临着腐蚀反腐蚀的考验,有时稍有疏忽,就有翻车的可能,就会“中箭”落马。可以说,做一个“清官”,并不容易。

  从政有所戒。大量违纪违法事实,反复警示这一点,党员干部与腐败分子之间、功臣与罪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只是一步之遥,马虎不得;党员干部犯错误往往是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步错步步错,放纵不得;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人人面临考验,时时有生死抉择,侥幸不得。为官从政要透出一份明智:堕落无不缘于放纵。一个人如果背弃了理想,一味追逐官位,那么“做官”的背后就是“坐牢”;如果丢弃本色,一唯追求潇洒,那么“潇洒”的背后就是法纪的禁锢。

  用权有尺度。要把权为民用作为首要价值尺度。还是多体味邓小平同志的话:“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权力腐败都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满足个人膨胀私欲的结果。要把依法行使权力作为根本规则尺度。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做“畏法度者最快活。”这种快活,是在制度规则的约束下,行得端,立得正。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权利。要把成就一番事业作为重要评价尺度。做官是为了做事或者为了更好的做事。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能成就一番事业,是人生难得的欣慰之事、快慰之举。要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给后人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留下共产党人的美德,留下有益社会、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要把规范权力运行作为强化监督的尺度。监督是政治生活的“安全阀”,远离监督的权力独往独来,相伴而生的必然是腐败。政治生活如同一架天平,一边是权力,那么另一边一定得放上等量的制约和监督砝码。

  3、让廉洁成为生活方式

  “公生明,廉生威。”“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廉”终究是一种作为,是对党的事业一心一意,对群众一往情深,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一尘不染的自觉行动。

  增强守廉“定力”。在廉洁问题上来不得半点懈怠,在做人的经纬上不能有丝毫错乱。做到“三常”:一是要常修为政之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党员干部的为政之德,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我们修德的本质和核心。二要常思贪欲之害。这是避免犯错误的长鸣警钟。贪欲是导致党员干部走向腐败深渊的导火索。贪欲之害时多方面的,一是失于己,自己身陷囹圄,失去人身自由,甚至丢掉身家性命;二是失于家,毁灭家庭幸福,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三是失于党和人民,为党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要算一算违纪违法者的政治、经济、家庭账,想一想当官为什么、身后留什么;看一看他们失去自由的那份苦涩,想一想人生什么最重要:权力、金钱、自由;听一听那一份难以言表的痛悔,想一想人生的反差是谁造成的,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牢记心莫贪,手莫伸,在思想上架起一道“高压线”,筑起一堵“防护墙”,用理智支配欲望,用正气战胜诱惑,绝不能越雷池一步。三要常怀律己之心。这是保持我们头脑清醒的一剂“良药”。律己是一个人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内在行为,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反省。律己贵在自觉。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操守,不犯规,不越矩。顶得住歪理,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到“慎初”、“慎微”、 “慎独”、“慎欲”、“慎好”。 律己关键要绷紧党纪政纪这根弦。风筝放飞须绳牵,高速还须强掣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勿忘纪律保证。要学会用纪律保护自己,自觉用法规约束自己,按照法规所禁止的规范言行,按照法规所允许的大胆作为。

  强化守廉能力。要锻造“三种能力”:一是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这是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要学会用政治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二是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在种种诱惑面前,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明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抵御住各种诱惑。三是在人情面前的依法行政能力。把权力的运行置于法律的规范约束之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按法律办事,公开、公正、公平行使职权。

  树立清廉形象。世界上最可靠、最管用、也是最难的是严格自律、管住自己。管好自己,一生坦荡;放纵自己,危险在即。堕落无不缘于放纵,打倒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要清醒律己,算好人生“七笔账”第一,要算好“政治账”,因腐败行为断送政治生命太不值得。第二,要算好“经济账”,因腐败行为丢失正常收益太不划算。第三,要算好“名誉账”,因腐败行为弄得身败名裂太不明智。第四,要算好“家庭账”,因腐败行为毁了美满家庭太不应该。第五,要算好“亲情账”,因腐败行为玷污温馨的亲情太过残忍。第六,要算好“自由账”,因腐败行为失去自由代价太大。第七,要算好“健康账”,因腐败行为丧失了健康得不偿失。这才是最重要、最明智的。要慎行律己,净化“社交圈”。每一名领导干部都面临着“工作圈”、“家庭圈”和“社交圈”。在“工作圈”遵循的是党性原则,有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的监督和纪律要求;在“家庭圈”充斥的是亲情,有家属子女的关心;问题更多的是出在“社交圈”。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交友有数、择善而交、交友有度。要知微律己,守得住小节。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古人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不拘小节,必失大节。古代有个“轿夫湿鞋”的故事,说的是要谨防“一念之差”、慎待“第一次”。要清心律己,克服不健康心理。在作出重大贡献时,要克服自满心理;年轻干部走上重要岗位时,要克服骄傲心理;家中装修住房、操办红白喜事时,要克服虚荣心理;逢年过节、外出考察时,要克服侥幸心理;面对酒楼歌舞时,要克服享乐心理;面临退休时,要克服吃亏心理。为官常记四句话:第一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第二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第三句“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第四句“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人生之路好比是一副多米诺骨牌,自由、健康、事业、爱情、家庭、荣誉、财富、前途等是这副牌的组成部分,而廉洁,则是最关键的一块。心中要有廉的清醒。正像一位模范人物所说,“万顷良田,每餐之啖三两米;千间大厦,一宵只睡半张床;贪求何益。人生在世,拚搏机会不常有,几十春秋,为党工作无限期;鞠躬尽瘁。”

  很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展厅的最后有一块空白的展板,上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刺痛心灵的问号提出了多个设问:当廉洁倒下了,前途会怎样?财富会怎样?自由会怎样?家庭会怎样?在这块耻辱的展板上谁会是下一个?我们怎样把“贪”字在现实中抹掉,让这些展板永远都是空白?

  书香源于文化,文而化之。要以党的书内化为党性修养,外化为党员形象。人人去感悟书香、留存书香、播撒书香,让书香之气充满心间,弥漫大地。


关闭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