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用工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线上办公、灵活用工等成为各类市场主体面临的用工新常态,相应的劳动人事管理法律问题随之产生。中小企业受规模、运营模式等因素限制,所面对的劳动人事管理风险尤其严重。
一、中小企业用工领域的新变化
1.中小企业用工呈现粘性低、零工化现象。中小企业本身具有入市标准低、市场敏锐度强、“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在复产周期长、营收下滑的情况下,转型缩岗、拖欠劳动报酬、破产退市以及新生代员工短期离职等情况增多,中小企业用人高需求与高流失率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2.中小企业线上办公模式存在实践难题。当前,受疫情影响,线上办公模式在广大企业中逐步规模化、常态化。与传统经营场所固定办公模式相比,线上办公需要的人事管理差别明显,诸多中小企业未设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线上打卡、电子化监管难以起到良好管理效果,产生线上、线下管理失衡失公的实践难题。
3.新类型用工关系在中小企业中不断扩散。受疫情影响,劳动力市场出现阶段性错配现象,即部分服务类行业如餐饮、旅游等处于停工状态,但为了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日常必需的物资供应和配送行业用工需求量呈数倍增长。在此背景下,“共享员工”等模式成为各类企业实现劳动资源再分配、进行危机挽救的新用工形态。
二、中小企业劳动人事管理面临的问题
1.用工管理失范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败诉风险。管理失范主要表现为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双重不足。从当前出现的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来看,有的中小企业为规避劳动法规定的员工保障义务,选择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中小企业因对用工自主权存在认识误区,导致在岗位设置、薪酬福利调整等上存在随意性,违反“变更劳动合同需协商一致”的法律规定;有的中小企业则存在工资管理不规范、任意解除劳动合同、签订不同形式的兼职协议等劳动人事管理基础性错误;有的中小企业在员工手册、员工奖惩办法等重要人事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上,为控制管理成本拒绝采取严格的告知和送达程序。对这些问题的轻视或回避往往导致中小企业在劳动人事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因违规行为导致败诉并招致相应处罚。
2.劳动人事争议的群体性样态增大纠纷化解难度。受经济环境的波动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支付能力明显下降,无法正常履行劳动合同中的用人单位义务。而劳动报酬、社会福利待遇关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这些中小企业的违约行为容易引发集体维权和舆情事件,造成劳动争议难以调解。而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变化快、员工流动性强等特点,缺乏建立工会组织的条件,也不利于企业人事争议的内部预防和化解,极易诉诸劳动仲裁和司法程序。在中小企业广泛涉足的互联网新兴行业如外卖平台、直播平台,衍生出劳动关系确认等新类型案件,该类案件的骨牌效应和高舆论关注度对中小企业人事管理也提出了挑战。
3.新型用工模式带来监管挑战。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灵活用工、共享用工、灵活营业等新型用工关系在市场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也面临一些管理风险,尤其是劳动关系界定、社会保险接续、工伤责任区分等诸多政策法规问题,为用工管理和监管带来新挑战。
三、中小企业劳动人事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强内部合规管理是中小企业防范劳动人事风险的关键措施。要设立人力资源或者劳动关系管理专职部门或专职人员,结合外包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履行劳动合同管理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变更、终止流程,确保企业组织劳动关系的合法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完善企业用人管理内部规范,依据劳动合同法,健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制定或修改有关劳动时间、报酬、安全卫生、职工培训等项目条款时,应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多数管理层或者全体职工共同讨论,切实避免因劳动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引发争议,确保劳动人事管理依法有据。要重视劳资沟通机制建设,摒弃传统的命令式沟通模式,搭建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之间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以及与员工间的非正式沟通渠道,在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化解潜在纠纷,消除法律风险于萌芽状态。
2.优化用工纠纷社会治理机制是中小企业防范劳动人事风险的扎实保障。可由党委、政府牵头建立劳资纠纷协同治理机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纠纷解决部门和工会等共同参与,对中小企业用工纠纷进行早期预警并开展前期治理。对发现的纠纷实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劳动仲裁、诉讼接力化解,在第一时间化解纠纷,避免双方矛盾恶化、损失扩大。尤其要适应疫情防控需求,搭建衔接调解、仲裁、审判环节的在线协同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协同解纷,提高劳动人事纠纷调解率。
3.完善用工纠纷司法裁断模式是中小企业防范劳动人事风险的权威手段。诉诸司法裁断是企业和劳动者化解纠纷的最后倚仗。人民法院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小企业新用工模式及其法律关系的研判,尤其是精准认定因疫情引发的劳动者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能受领劳动等不同情况下劳资纠纷的样态和法律后果以及政府行为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其法律效果,明确权威准确的法律认定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共享员工劳动关系认定、保险计算方式、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等关键问题的重点研讨,提出定性方案。利用典型案例、示范判决等手段强化法治宣教和示范引领,保障中小企业人事管理合规发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来源:人民法院报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